您好!欢迎访问 乐鱼体育官网登录平台-乐鱼官方网页版 官方网站
产品展示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修鞋、换拉链、配钥匙……充满烟火气的“小修小补”在城市何处容身?

时间: 2024-01-09 00:45:23 |   作者: 拉链头

  原标题:修鞋、换拉链、配钥匙……充满烟火气的“小修小补”,在城市何处容身?

  衣服拉链坏了,下楼就能修;鞋子破了,到街角就能补;钥匙丢了,小区门口就有得配……曾几何时,街头巷尾的各类修理摊随处可见。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日常所需的“小修小补”如今身在何处?

  据媒体报道,安徽阜阳有社区打造便民棚,福建福州设立规范化的便民服务点等,为“小修小补”的手艺人留下生存空间。2月27日,极目新闻记者在陕西咸阳街头探访了解到,该市一处运营了两年多的小滨工坊,为修鞋、配钥匙、换拉链、修家电等“小修小补”提供了一席之地。

  从摆摊到工坊,从摊贩到工匠。修鞋匠李斌凭借着29年的精湛手艺、好口碑,被选拔入驻小滨工坊,零房租、免水电费,让他有了安稳的经营场所,街坊邻里也不再为日常的“小修小补”难觅踪迹而犯愁。

  “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一直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刚需,往往还承载着居民一份联系往日岁月的情感。然而,“小修小补”这样的商业微形态一度从身边消失,呼唤它回归百姓生活的声音从未停歇。

  小滨工坊,是咸阳秦都区渭滨街道办事处为满足周边群众日常需要而开设的便民服务中心,由当地的社会组织爱尚秦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协助运营管理。这些临街店铺中,修鞋、配钥匙、换拉链、修家电等一应俱全,启动两年多来已服务群众3万多人次。这里也让在路边摆摊修鞋20多年的残疾人李斌,有了一个安稳的经营场所。

  手握住鞋帮,给鞋底上胶、打钉、磨边,仅需几分钟,一只破损的皮鞋就修补好了,转身递给一旁的顾客试穿。这套工序,对于1994年就做起鞋匠的李斌来说再熟悉不过。

  1994年,初中毕业的李斌在渭滨街道办事处附近的街巷向老鞋匠拜师学艺,摆摊修鞋,依靠一门手艺赚钱养家。出师后,为了更好的提高竞争力,他还学会了配钥匙、换拉链等。

  李斌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2000年前后,附近街巷最多时有10余位鞋匠一起摆摊。但因利润微薄,市场空间小,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加之老鞋匠退休,近几年这一片就剩他一人还在坚持摆摊。

  2021年4月,李斌凭借着二十多年的精湛手艺、好口碑,被选拔入驻小滨工坊。之前,在路边摆修鞋摊的他经受着日晒雨淋,特别是多年寒冬腊月出摊,落下了一身病。“小滨工坊零房租、免水电费,客源有保障,收入也稳定,比户外摆摊好得多。”李斌说道。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李斌期间,时不时有顾客到店修鞋、换拉链、配钥匙。李斌和记者说,他一般上午9点来到小滨工坊,干到晚上下班,偶尔还会上门服务。一天下来,他修鞋少则50只,多则上百只。

  “女儿的运动鞋脱线了,扔掉可惜了,找李斌师傅修一次才收2元钱。”小滨工坊附近的居民张女士表示,李斌手艺好服务好,收费便宜,是这附近居民公认的手艺人。

  除了得到居民的认可外,渭滨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在宣传中也称李斌为“工匠”。从摆摊到工坊,从摊贩到工匠,在李斌看来,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在做一份有意义的事业。“我服务的对象里老年人居多,他们勤俭节约惯了,离不开这些‘小修小补’的手艺人,我也靠这门手艺赚钱养家。”李斌说道。

  除了修鞋、配钥匙、换拉链外,理发、修家电、开锁、水电维修等项目也陆续进驻小滨工坊。

  王萌萌自1999年开始,在渭滨街道办事处附近街巷一个小门面从事小家电维修二十余年。曾经是居民排队找他维修,后来随市场上出现各类物美价廉的家电,他的生意也淡了。“用坏了就买新的或者以旧换新,近几年修家电的慢慢的变少了,差点没有生意可做了。”

  入驻小滨工坊,一次上门服务的经历,让王萌萌重新定义了这门手艺。2022年5月,在爱尚秦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组织的一公益活动中,王萌萌上门为附近小区居民维修家电,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拿出一个纯铝的老旧电风扇让他维修,经过改动开关,电风扇修好了,老人爱不释手。

  后来,王萌萌才得知,这个老旧电风扇是老人年轻时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的,很有纪念意义。“那时我才发现,这不是简单地修家电,有时候是在帮这些老人修补一段记忆,回忆一段情感。”

  在爱尚秦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刘屯屯看来,“小修小补”对于城市的老百姓而言不是小事,既是他们日常生活所需,也是一种情感寄托。刘屯屯举例称,小滨工坊所在的位置属于城乡结合部,之前有不少咸阳主城区的居民大包小包地带着鞋子、衣物、小家电来找小滨工坊的师傅维修。

  刘屯屯表示,现如今也有一些网络站点平台在做上门维修服务,但这一些平台少有上述“小修小补”的项目,收费还贵,老年人通过智能手机预约服务有困难。

  “我发现不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更喜欢到街边或店铺找师傅修补物件。”刘屯屯说,这是一种情怀,是他们对城市烟火气的向往。

  爱尚秦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党支部副书记袁露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为了配合当地政府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和新业态的发展“双赢”,该中心曾多次到外省典型社区调查与研究学习,探索出的“公益+市场”模式运营管理的小滨工坊也将在咸阳渭滨街道多个社区推广。她表示,城市中“小修小补”的民生需求并未消失,靠手艺吃饭的就业需求更应引起重视。

  极目新闻记者梳理信息发现,除了陕西咸阳探索小滨工坊模式为“小修小补”提供一席之地外,安徽阜阳颍州区二里井社区打造的便民棚,福建福州鼓楼区河东社区设立规范化的便民服务点等,其目的之一便是为“小修小补”的手艺人留下生存空间。

  其实,“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一直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刚需,往往还承载着居民一份联系往日岁月的情感。然而,“小修小补”这样的商业微形态一度从身边消失,呼唤它回归百姓生活的声音从未停歇。

  近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的发言引起市民群众共鸣。

  有市民表示,随着城市慢慢的变大,管理越来越规范,环境更漂亮了,可街头的修鞋、换拉链、配钥匙的小摊不太好找了,特别是在一些开发区等新建小区附近,“小修小补”更是难觅踪影。

  对于此现状,商务部在发布会上也道出了原因,这类生意摊小利薄,愿意从事这行的人少了,部分愿意固定摊位的,较高的成本也拉高了价位,逐渐挤压了低价惠民服务的发展空间。

  也有业内的人表示,除了业态利润微薄和市场容量有限,其经营场景与市容管理要求之间有差距,也是该举措不易“落地”的原因之一。

  安徽阜阳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一名工作人员此前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建议,例如老旧小区改造时应当把居民有需求的服务尽量保留下来,既方便社区群众,也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在老人聚集点设置一些理发、修自行车的摊点,这也让城市生活增添了几分烟火气。”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曾对媒体表示,“小修小补”是日常中的琐碎需求,对居民来讲关键是可及性,更多需要交给市场经济去匹配;政府层面要考虑更复杂的长效机制,比如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构建更好的生活目标等。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烟火气也是一座城市文化渊源的重要组成,但设立“小修小补”点位要形成更完善的机制,平衡多方利益,在真实的操作层面要有灵活性。